
本文转自:每日商报
东城外国语实验学校“AI+教育”探秘:
点阵笔捕捉思维 声纹识别守护心理健康
初中部的学生在课间通过AI练习口语
商报讯 (记者 严斐 通讯员 金珊珊)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教育形态的浪潮下,东城外国语实验学校正以多元实践勾勒“AI+教育”的融合图景。从课堂教学到体育锻炼,从口语练习到心理关怀,学校将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,在提升育人效率的同时,坚守教育本质,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的办学之路。
AI深度赋能 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
课堂教学中,AI工具成为师生的“得力助手”。
在数学、科学等学科课堂上,点阵笔的普及让学习反馈更精准高效,系统可自动捕捉学生答题轨迹,生成个性化错题集,省去手动整理的繁琐,让学生聚焦薄弱环节强化提升。同时,老师能从重复的批改统计中解放出来,通过错题数据精准把握班级知识盲区,针对性设计教学方案、开展分层指导,让课堂教学更具实效。
语文作文教学中,AI批改系统展现出细致入微的优势,不仅能精准指出行文逻辑、用词搭配等问题,还能提供具体修改方向,学生的优秀习作会自动汇编成集,大大激发了写作热情。
在体育教学中,结合每天两小时的体育综合活动,学校搭建AI运动测评系统,如AI摄像头实时捕捉立定跳远、跳绳等动作细节,精准记录成绩并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;计划通过体感游戏、AR互动等技术将800米跑等枯燥体能训练转化为趣味挑战。系统生成的个人运动档案,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,真正实现“科学锻炼、快乐成长”。
课余时间,初中部学生智慧AI口语对话系统成为学生的“私人外教”。学生可随时开启口语练习,系统能根据年龄特征切换适配的对话场景与模式,同时依据实时表现动态调整难度梯度,练习结束后即时生成评分与反馈,让口语训练突破时空限制,变得灵活高效。
双线并举 人文科技深度融合
在学生身心健康关怀方面,学校利用AI技术开辟了全新路径——采用声音变化建模技术监测师生情绪波动,相比面部识别,该方式精准度更高,一旦发现异常便会及时预警,为心理干预争取时间。目前,相关教师培训正在有序开展,助力家校协同守护师生心理健康。
与此同时,学校还为学生搭建起人工智能认知平台,如在信息课程中增设AI相关内容,在初中部的社团课中开设无人机、编程、AI设计等特色项目,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技魅力。未来,学校还计划联合北大信息化研究所等专业机构,开展人工智能通识培训,为学生和家长搭建学习交流平台,普及AI知识。
“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是未来趋势,但不能替代教师。”校长陈立剑在谈及AI应用时态度明确,“对于人工智能,我们既不能忽视其技术优势,也不能过度神化其作用。”在他看来,技术的价值在于赋能而非取代,教师的情感关怀、价值引导仍是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。
从学科教学到综合素质培养,从技术应用到理念革新,东城外国语实验学校的“AI+教育”实践,既展现了科技赋能教育的无限可能,也坚守了“以人为本”的教育初心。
升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